發文作者:靜兒 | 16 十月, 2010

評「城市漫遊者 ─ 社會紀實攝影」

對於「城市漫遊者 ─ 社會紀實攝影」攝影展,甫入場的感覺是:”熟口熟面!”

無他,是次參展作品在很多媒介上早已展示過,同一批攝影師,同一批作品,彷彿凡是有關香港回憶,文化,紀錄香港城市發展狀態的攝影作品,便有他們的足跡。大部分參展者如黃勤帶, 吳文正, 謝至德等均是本地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,是次展覽猶如從一堆他們最得意的系列中挑選幾張出來回應主題, 另外,主辦者雖把不同年代和形式的攝影作品拼湊一起,並嘗試以四種形式— 街頭攝影, 社會紀實攝影, 新地景主義攝影, 觀念及矯飾攝影,展示本地紀實攝影的多樣性,只是有感同一種類的攝影作品展示數量不夠多, 故讓人有種淺嚐而不能深入,有點花多眼亂的感覺。否則大可把分類刪除,本地攝影發展正如城市發展下的脈搏變化莫測,要抓也抓不住,卻能包容更多的創新和變化。

當攝影師認真嚴肅地拍攝一些社會中被忽略的一面,內心總是敬佩萬分。又一山人以大幅底片揭露一個個內地城市急速發展下遺留的瘡疤—爛尾樓, 相中奇形怪狀的爛尾樓或佇立在廣州市中心,或佇立在郊外, 冷漠地俯瞰過觀察過週遭的發展,虛空穿透爛尾樓的支架,在相片中不自徑散發出來,是真正屹立不倒的歷史見證者。

對比香港,內地城市如深圳二十年來的擴展速度驚人,但往往外觀上的繁榮與軟件配套的不協調,與居民的應用產生荒誕的戲劇效果。在岑允逸的一系列紀錄深圳遊樂設施和公園設計的攝影作品中,我們發現這些遊玩設施其實與週遭環境並不協調,例如一座類似城堡的不規則綠色植物座立在深圳的公園之中,一個楊柳飄飄充滿江南風味的湖泊上出現的陳舊動物擺設……有趣的是相中的人似乎習慣生活在不協調的環境之中,人們把這些新建設的用途地區化起來,圍在小型海盜船機動設施旁的居民坐在階梯上一起乘涼說笑,自得其樂。 無論環境怎樣改變,一些老掉牙的傳統習慣仍然在生活細節裡流傳。

 “ 這個攝影系列本身並無意思! 我們挑選這作品放在展覽最開首的原因是: 第一,它是黑白攝影作品; 其次,因為晒得夠大! ” 當天的導賞員正在介紹賴朗騫的 << 有我在的天台景象 >>, 我們對於他的解釋大感不惑, 同行觀眾卻聽得頭頭是道。雖然每人對不同攝影作品也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,但身為稱責的導賞員,擔當向介紹展覽內容及展品的重任,是否更應該尊重每位攝影者— 熟悉作品的基本資料例如作品的拍攝地點和運用手法等等,而非加入自己的想像從而改寫作品的歷史?印象中, 導賞員偏好黑白紀實攝影,對於展示自己不感興趣的觀念攝影作品錯誤較多,例如有關作品的背景和拍攝技巧等。雖然如此,這個經歷正好讓我發現展品在攝影者展示,導賞員解構和觀眾接收關係中的落差構成一個有趣的現象。


回應

  1. 文章主要有兩點:1. 展覽的佈展方式和導賞;2. 影像中的城市景觀─對於第2點,試想,如果要重寫的更加深入,有沒有些理論可以幫助呢?又或者,正如你所言,作品熟口熟面,那你能進一步說明個別作者的探索方向,有沒有什麼共同的現象、改變呢?這都是可以使文章更加深入的地方。


發表留言

分類